【长征精神】典型案例

  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红2、红6军团(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25军相继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进行战略大转移。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冲破国民党上百万兵力的围追堵截,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激战腊子口,翻越终年积雪的崇山峻岭,穿过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克服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等错误,纵横十余省,行程二万五千里,胜利到达陕甘宁地区,实现了红军主力的大会师。这场惊心动魄的远征,历时之长,行程之远,敌我力量之悬殊,自然环境之恶劣,在人类战争史上是罕见的。红军长征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弘扬伟大革命精神的胜利。 


(一)战略远征
  长征,是一次淬炼信念、检验真理、唤醒民众、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和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和历史丰碑。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在“左”倾教条主义领导指挥下失败后,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25军先后被迫撤离苏区、进行长征。1934年10月10日晚,红军第一方面军8.6万名指战员在江西于都悄然渡河,踏上千难万险、气壮山河的伟大征程。
  长征途中,英雄的中央红军在艰难险阻中一路勇毅前行。他们血战湘江,抢占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走出大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进驻陕甘苏区吴起镇,在甘泉附近地区同红15军团会师。红2、红6军团到达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1936年10月9日、10月22日,红四、红二方面军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现属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从1986年纪念长征胜利50周年起,纪念日期改在10月22日,因为一、二方面军在将台堡的这次会师,是红军长征的最后一次会师,它和十几天前的一、四方面军会宁会师一道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胜利大会师,战胜了长征中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达到了全党全军的空前统一和革命大团结,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最终结束。

(二)历史转折

  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点。长征初期的湘江之战(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与30万国民党军队激战5昼夜、突破第4道封锁线之后,中央红军由8.6万人锐减到3万人。据聂荣臻元帅回忆,就连一向刚愎自用的博古(秦邦宪)也泪水不断,在行军路上一直拿着一支手枪在自己的脑袋上比划,被他劝阻。几万人头换来血的教训:中国革命要走中国道路。
  在此生死关头,里程碑式的遵义会议紧急召开。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惨遭失败和长征初期惨重伤亡的教训,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毛泽东、周恩来负责军事,从而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的家长式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是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开创新局最关键的保证。“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毛泽东,以其胸怀、睿智、毅力和魄力,率领党和红军“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所以说,伟大的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三)强渡大渡河与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5日9时至29日17时,短短的4天又8个小时,红军两次上演长征路上最为精彩的经典之战:强渡大渡河与飞夺泸定桥。5月25日,中央红军先遣队到达大渡河南岸的安顺场,红1团的18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靠一条小船强渡大渡河,打开了中央红军北上的通道。5月26日,毛泽东赶到安顺场渡口。当时唯一一条木船的最大容量只有40人,往返一次要1个多小时。照此速度,全军2万多人全部到达对岸需要1个多月。
  在将士束手无措之际,毛泽东想起在《读史方舆纪要·四川》中学到的有关泸定铁索桥的知识,果断决定:速出奇兵从安顺场继续沿岸北上,夺占240里外的泸定桥。5月29日,当红4团先头部队以生死时速奔袭一昼夜赶到泸定桥时,所有桥板已被敌军全部拆除,只剩下13条铁索链。先头部队选拔22名勇士在火力掩护下攀铁链匍匐前进,飞夺泸定桥。6月2日,中央红军全部渡过大渡河,跳出了蒋介石围追堵截的包围圈。

(四)迎难而上、不怕牺牲、无私无畏


  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数万红军的鲜血染成的。自1934年10月长征到1936年10月结束,三大红军主力出发时是20.6万人,沿途补充1.7万人,共22.3万人,但到胜利会师时保留下来仅有5.7万人。红军将士途经14个省,跨越近百条江河险滩,攀越40余座峻岭高山(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走过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草地荒原,还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天空每日几十架飞机轮番轰炸,地上数十万大军围追堵截,牺牲的指挥员中仅师职干部就达80多人、营以上干部430余人。红军长驱25000里,平均每天行军约74里,平均每300米就有一人牺牲,英勇悲壮。
  长征是对生命的物质能量和精神能量的一次伟大发现,红军那钢铁般的意志,为后人树立了一个仰望生命巅峰的界碑。在湘江战役中,红34师师长陈树湘率领全师与十几倍于己的敌人殊死激战四天五夜,最后因弹尽粮绝、腹部受伤而被俘。躺在担架上的他宁死不屈,在被押解途中忍着剧痛手撕伤口,把肠子掏出来拧断,壮烈牺牲。无独有偶,1935年3月29日强渡嘉陵江时,女红军石磨玉的肚子被弹片划开,肠子掉了出来,她用手将肠子塞回腹部,裹紧衣服勒紧腰带继续划船,直到送战友冲上阵地才倒进江中,牺牲时年仅19岁。
  长征途中,红军那种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感人至深。部队在通过冰天雪地的云中山时,将军看到一位冻死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浑身是雪。将军问: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御寒衣物为什么没有发给他?将军怒吼道:“快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一阵沉默后,终于有人小声说了一句:“这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落下了大滴的泪珠。他缓缓地举起右手,向烈士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经考证,这位军需处长叫胡军(1889-1935),他在最寒冷的时候把棉衣让给了战友;这位将军便是红5军团总指挥董振堂(1895—1937),后任西路军第5军军长。在攻占甘肃高台县城后,被国民党马步芳部2万余人包围,激战9天9夜后壮烈牺牲,时年4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