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同志写下了350多篇、10余万字的心得日记,真实记录了英雄成长的心路历程:“什么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么是前途?革命事业就是前途。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为了党,我不怕进刀山入火海;为了党,哪怕粉身碎骨我也甘心情愿。”……他是这么写的,也是这么做的。

(一)“一心为革命”,把一切献给祖国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活要活得有意义,死要死得有价值。活在世上不能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要像黄继光、董存瑞、雷锋、钱正康那样,把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献给祖国,献给人类最壮丽的事业共产主义。”——王杰日记

王杰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从小爱看英雄画册,听老一辈讲“黄继光堵枪眼”和“罗盛教冰窟窿里救朝鲜儿童”等英雄故事,内心对解放军充满了向往。教过王杰的老师回忆,在一次初中毕业班会上,王杰曾这样谈及自己的理想:“革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服从祖国的需要是我最大的快乐。”

1961年,当王杰看到美蒋叫嚣反攻大陆的消息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年8月,王杰放弃了读高中的机会应征入伍,被分配到当时的济南军区装甲师某部工兵营1连6班。 应征入伍,王杰写下了第一篇日记:“人一生,能服从祖国的需要为最快乐,服兵役是第一志愿。”来到连队,戴上崭新的帽徽领章,王杰高兴地问指导员:“我现在是个革命战士了吧?”指导员说:“外表上是像了,但要成为一个真正的革命战士必须好好改造思想,学好毛主席著作。”政治坚定源于理论清醒,这为王杰思想提升打开了一扇大门。第一次领到津贴费后,王杰立即去买了毛主席著作,夜以继日地学习。在训练和劳动的间歇,战友们经常看到的一个场景就是王杰拿着书静静地读着,王杰生前始终坚持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如饥似渴学习毛主席著作,这是他“一心为革命”理想信念的思想基石。

(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发扬英勇战斗精神
“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为了党,我不怕进刀山入火海;为了党,哪怕粉身碎骨我也甘心情愿。”——王杰日记
当年在听取关于王杰事迹的汇报后,毛泽东主席指出:我赞成这样的提法,叫作“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就这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成为王杰精神的高度概括。
一不怕苦千锤百炼。王杰立志成为一名真正的革命者,并为自己树立起革命者的标准:“准备在斗争的过程中迎接万难,排除万难,不怕困难,经受住各种各样的风浪和考验,哪怕是刮起十二级台风来,也要站稳脚跟,坚定不移地前进。”他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1963年8月,王杰所在部队奉命到河北抗洪救灾。一天夜里,王杰为抢运木材,在齐胸的水中摸索前进,手上、腿上被铁丝网划出道道血痕,但他完全置之度外。一次,王杰在工地上搅拌沥青烫伤了右手,伤势很重,连队的指导员要他立刻住院治疗,但是他拒绝了,他把右手包扎起来、吊在胸前,每天坚持到工地参加劳动。1964年8月,深夜大雨把王杰惊醒,他想起工地上还放着木料、油桶及施工器材,爬起来急忙跑向工地,冒着大雨将施工器材往山坡上搬,连长和其余几个战士也赶来了,当战士们把最后一批物资运到安全地点后,忽然山顶轰隆作响,山洪即将暴发,王杰和战友3个人排成一行,拉着绳子从急流里渡了过来……“哪里有困难,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王杰。”这是一连战友对王杰的评语。王杰所在的工程兵部队常年担负施工任务,在施工中,他总是抢着到最危险的地方作业。隆冬时节,他与战友一起开山劈石,从不叫苦。寒夜架桥,他带头跳进刺骨的结冰水里打桩。爬险路、钻山洞,他不畏艰险,争当先锋。施工爆破,他总是冒着风险抢先装药、放炮,有时出现哑炮,他争着冲上前去排除。
二不怕死血性胆魄。王杰在日记中写道:“只要真正需要,当牺牲的时候,革命者想到的不是害怕,而是努力以此来换得更大的胜利。”1965年7月,王杰被派到江苏省邳县张楼公社执行民兵训练任务。在十几天的训练里,王杰认真细致地讲解了各种地雷的实际操作和注意事项。14日清晨,王杰在带领民兵进行最后一项“绊发防步兵应用地雷”实爆训练时,拉火装置突然出现意外。在这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王杰奋不顾身纵身一跃,扑向炸药包,以年仅23岁的生命保护了在场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1965年11月27日,王杰牺牲4个多月后,他生前所在班被国防部命名为“王杰班”;2015年,王杰牺牲50周年之际,他生前所在连队被原南京军区授予“弘扬‘两不怕’精神模范连”荣誉称号。
(三)“三不伸手”,将无私奉献融入人生底色
“牢记: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学好人好事,做好人好事。”——王杰日记
在荣誉上不伸手。王杰在日记中写道:“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王杰入伍以后,多次立功受奖。应该怎样对待荣誉?王杰的认识是“一个人离开了党和人民那将一事无成,一个人所取得的成绩应该完全归于党和人民”。他把自己比喻成一棵幼苗,正是因为有党的“阳光雨露”和同志们的“锄草施肥”,自己才会迅速成长。
在待遇上不伸手。王杰在日记中写道:“比享受,使人意志衰退;比贡献,使人奋发图强。”在工作生活中,一些诸如提干加薪、奖励津贴、探亲休假、复员回家等现实问题也经常困扰着王杰。但当想到革命战士的神圣使命,想到革命前辈南征北战、爬雪山过草地,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牺牲时,他就更加坚信:没有什么个人利益是不能牺牲的。王杰时刻谨记毛主席“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教导,宁肯自己辛苦,也要换来别人幸福。
在物质上不伸手。王杰认为干革命如果只是为了吃好点、穿好点,那就会慢慢失掉革命的劲头,多一分私心,就少一分革命的思想。“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雷锋的这句名言,王杰始终记在心中并积极践行。他给自己立下规矩:“做到一不吸烟,二不喝酒,三不买箱子、买便衣、买凉鞋,做一个艰苦朴素的革命战士。”
在山东省金乡县王杰村王杰纪念馆,展厅内安放着王杰的照片、日记、生活用品等遗物。据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王杰在物质生活方面非常俭朴,每月津贴仅花1元。王杰牺牲后,战友们从他的遗物中,找到了一个小口袋,里面装满了牙膏皮,他生前收集这些废品,换成钱给连队买理论学习书籍。
无论时代怎样变迁,王杰的“三不伸手”精神始终闪闪发光。习近平总书记在王杰生前所在连队视察时指出,王杰“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这“三不伸手”是一面镜子,共产党员都要好好照照这面镜子。
(四)“人生四问”,在平凡岗位追寻不平凡
“什么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么是前途?革命事业就是前途。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什么是痛苦?失去人民的信任和为人民工作的机会就是最大的痛苦。” ——王杰日记
王杰是一名普通的战士,是时代的英雄。他在平凡的岗位上追寻不平凡,其“人生四问”尤为可贵。
著名剧作家曹禺在读了《王杰日记》后甚为感慨,“他那沸腾的革命感情,坚定质朴的语言,纯洁无私的思想,使我激动,使我感奋。我放不下它,读到深夜,不能入睡”。
在王杰烈士纪念馆,王杰生前日记中的一些话语被摘抄下来,做成海报张贴在纪念馆的墙壁上供后人瞻仰。在王杰的日记里,多次表达了做人民的勤务员、革命的“老黄牛”的心愿——“比享受,使人意志衰退;比贡献,使人奋发图强”“我一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一个人民的勤务员”“今后在工作中,任何人有了困难,我一定尽力帮助,只要能帮助别人做一点点事情,我都感到高兴、自豪”。
循着过往的记录,一幕幕动人的场景仿佛在眼前呈现:在行军路上,王杰把自带的水让给战友喝,全班3天的口粮,他抢着背;冬雪的夜晚,王杰通宵达旦烘烤战士们被风雪打湿的棉衣;工作之余,王杰帮助连队养猪……每当领导和同志们表扬他时,他一定会说:“比雷锋差远了!”
王杰时时处处以雷锋的优秀思想品德鞭策自己,在其日记中就有33处提到雷锋。王杰精神不只是舍生取义的瞬间壮举,更是无数个平凡日夜的努力付出——历经心灵的千锤百炼所铸就。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给陆军第71集团军某旅“王杰班”全体战士回信,勉励他们好好学习、坚定信念、苦练本领、再创佳绩,努力做新时代的好战士,在人民军队的大熔炉中书写火热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