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沂蒙人民,用实际行动写下了中国革命史上感人至深的篇章。从1937年到1949年,沂蒙革命根据地发生大小战斗4000余次。当时根据地420万人口中,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万多将士血染疆场,涌现出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

“你就是核心,你就是方向,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人类一定解放。”这首诞生在烽火沂蒙的歌曲《跟着共产党走》,正是沂蒙儿女最真诚的心声,也是沂蒙人民“永远跟党干革命,砍下脑袋也不叛党”的真实写照。
当年,沂蒙山区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和华东解放区的首府,山东、华东党政军领导机关长期在此驻扎,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一五师、第一纵队以及新四军、华东野战军长期在此转战,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
沂蒙地区是全国出现党的活动比较早的地区之一,1927年4月成立了临沂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国共产党沂水支部,当时党组织的力量还不强大,无时无刻不在遭受反革命势力的剿杀。面对凶残的敌人,共产党人依然义无反顾,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党员刘晓浦、刘一梦是叔侄二人,他们所在的家族是鲁南一带闻名的大户,1929年因叛徒出卖,二人被捕入狱。敌人对他们软硬兼施,从封官许愿到施以酷刑,他们始终坚贞不屈、守口如瓶。1931年4月,二人在济南就义,刘晓浦28岁、刘一梦26岁。沂蒙党员如此,沂蒙群众也是如此。解放战争时期,鲁南区遭到国民党“还乡团”的反攻倒算,90%的村庄被洗劫,14万名干部、群众被杀害,即便这样也没有动摇人民群众跟党走的意志和决心。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沂蒙精神的灵魂,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动力之源,并在薪火相传中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正是千千万万个怀抱崇高理想信念的共产党人,成为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救亡图存的中流砥柱,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一座彪炳千秋的精神丰碑。
(二)敢于斗争的精神
“云山苍苍,沭水泱泱,烈士之风,山高水长。”刻在临沂市莒南县板泉镇渊子崖村渊子崖抗日纪念塔上的这16个大字,是80年前渊子崖保卫战最真实的记录,更是这个村庄一代代人难以抹去的记忆。
1941年12月17日,盘踞在沭河西岸小梁家据点的日伪军150余人,包围了渊子崖村,向村民讨要猪肉、白面,村民在年仅19岁的村长林凡义带领下,用土枪、土炮、大刀和铁叉,与日伪军展开了整整一天的殊死搏斗,以牺牲147人的代价,歼敌121人。
战争时期,沂蒙人民跟日本侵略者斗争、跟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在蒙山沂水间先后发生了4000多场大小战斗,当时沂蒙根据地420万人,有120万人拥军支前、21.4万人参军参战、10.5万名革命烈士血洒疆场。据山东省民政厅数据统计,山东登记在册的烈士共有30.1万人,占全国的11.5%。
正是有了这样的斗争精神,才打跑了侵略者、反动派,才迎来了解放。回顾沂蒙党史,无论是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时期,无论面对何种艰难险阻,沂蒙人民从来没有低过头,都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三)水乳交融的情怀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这就是当时伟大的沂蒙人民为支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所作出的巨大牺牲的真实写照!
1941年冬,日本侵略者对沂蒙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一名八路军小战士突围负伤,身后被日本鬼子追击。沂蒙红嫂明德英看到后,立即把他隐藏好,等日本鬼子走远了,她发现小战士流血过多晕了过去,嘴角干裂不时轻微颤抖,像是要水喝,但周围没有水,便毫不犹豫地解开衣襟,将乳汁挤进小战士的嘴里。经过明德英的精心照料,小战士终于康复、重返部队。
在战争年代的沂蒙大地,这样可歌可泣的事迹太多太多:抚养50多个将帅子女和烈士遗孤、自己孙子却饿死4个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组织乡亲们烙煎饼、送弹药、救伤员的“沂蒙六姐妹”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带领姐妹跳进冰凉的河水中扛门板架“人桥”的妇救会会长李桂芳……
当时的沂蒙山区,户户忙支前、村村有烈士、乡乡有红嫂。数据显示,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12年间,沂蒙人民做军鞋315.13万双,做军衣121.68万件,碾米面11715.9万斤,救护伤员5.9万人,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整个解放战争中,山东出动支前民工1106万多人次、小推车30多万辆,担架6万多副,运送粮食11亿斤,支援战役占到全国战役总数的23%。
陈毅元帅曾深情感叹:“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们用小米养育了革命,用小推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深情话语的背后正是沂蒙人民对党、对革命事业的无私奉献,更是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伟大情怀。

(四)敢为人先的担当
在新中国成立前,临沂市莒南县厉家寨村荒山秃岭、沟壑纵横,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既怕涝又怕旱,农民生活极为贫困。
1951年至1973年,厉家寨人民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整山治水,通过叠地、深翻地,建“二合一”梯田、“三合一”梯田、“三化”园田,兴修水利工程等办法,先后治理了三山五岭两条河,凿通3道岭,搬掉11个山头,填平了21个大水坑和300多道沟壑,建筑大大小小水库10座,把上千块碎地削高平洼,深翻整平成118块良田,闸山沟2000多条,整成高标准“三合一”梯田1520亩。
1957年10月,毛泽东同志对厉家寨做了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从此,大山脚下的厉家寨名扬全国,成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
20世纪90年代,为了让摆脱贫困的厉家寨人过上好日子,村党支部引进了大樱桃种植,凭借着良好的土壤和气候条件,这里出产的樱桃,卖出了5元一斤的高价,市场价超过了每斤20元。这几年,厉家寨村樱桃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周边18个村已连成2.6万亩樱桃片区,年产量达到2000万公斤,产值2.4亿元。厉家寨村出产的樱桃被列入了全国“名特优品”农产品目录,厉家寨获得了“中国樱桃第一村”的美誉。
沂蒙老区近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沂蒙人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探索,正是这种精神,让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把梦想变成了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