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洪精神】典型案例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一张用红字刻印的“生死牌”和六幅大照片,将人们带回1998年那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抗洪现场,那是一场又一场殊死搏斗的战役,军民一心严防死守、顽强战斗,写下一幕幕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雄壮画面。

(一)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江西九江抗洪纪念馆所在地,正是当年九江城防大堤第四至第五号闸口决口处,馆内一件件实物、一帧帧影像、一幅幅照片承载着城市对那场洪水的记忆:官兵们赤膊跳入及胸的河里,用身躯搭起“人桥”;从洪流围堵的家中,接过嗷嗷待哺的婴儿;在烈日灼晒中,搬石料、垒堤坝、一身泥水一身汗;沉重的沙袋始终无法压弯他们的脊梁……20多年过去了,75岁的原九江市水利电力局局长程宣发提起1998年的那场世纪洪水,仍心有余悸。

  1998年8月4日晚,高水位浸泡了39天的九江江洲镇长江大堤,被肆虐的洪魔撕开一道裂口。顷刻之间,整个乡镇陷入一片白浪。8月7日下午,守护九江城区的长江干堤出现溃口,奔腾的江水以每秒400立方米的惊人流量,张牙舞爪地扑向九江城区。一场勠力同心战洪魔的“阻击战”迅即打响,沉船堵口控制险情,调遣部队支援堵口抢险,夜晚的长江大堤,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宽阔的江面波涛汹涌,水位线步步逼近警戒线。抗洪抢险的集结号一次次吹响,官兵们听着号令一次次冲锋。

  参与1998年抗洪的老兵葛羽哲回忆:“站在江岸远远望去,城防大堤旗帜如林、映红天际,‘红军团’‘硬骨头六连’‘红色尖刀连’‘坚守英雄连’……英雄旗帜迎风猎猎,那一幕何等壮观。”在军人眼里,那一面面旗帜是灵魂,是方向;在群众心里,那一面面旗帜是信心,是希望。

  由于长时间浸泡在水中,战士们的脚烂了;有的战士连续奋战10多个小时都没吃一口饭;高温中,接连有官兵中暑晕倒;大江奔涌,战士们以血肉之躯筑起保护江堤的铜墙铁壁……。当时担任江西九江抗洪部队前线总指挥的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董万瑞感慨地说,“我们的战士了不起!”“一看到在决口处大战洪水的战士,我怎么也控制不住自己,流了好几次泪。”

  长江8次洪峰一次次逼近带来持续考验,当最为猛烈的第六次洪峰逼向荆江河段,形势之严峻超乎想象,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全力护堤,“人在堤在”的铮铮誓言令天地为之动容,经过一昼夜的持续奋战,荆江河堤安然无恙,这是广大军民与洪水搏斗的一个缩影。洪水波及范围广、来势异常凶猛,广大军民奋战在南北两个战场,从中央到地方,从南方到北方,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抗击洪灾,谱写了一曲曲撼天动地、感人至深的英雄赞歌。

  在人水对决中,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能够让这些官兵不顾生死、勇往直前,筑起了一道道洪水冲不垮的坚强堤坝,激励着军民一次次投入抗洪战斗,这就是来自社会各方防灾减灾的强大合力和群策群力的家国担当。

  洪水无情人有情!灾害面前,党群一心、干群一心、军民一心、上下一心,共抗洪灾、共渡难关。逸动的迷彩绿、太阳红、火焰蓝、志愿橙,各种平凡而艳丽的色彩,汇成一条条希望之舟,30多万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800多万干部群众奋战在抗洪一线,200多万人直接服务于抗洪抢险。大家心连着心、手拉着手,奋力拼搏,直面这场世所罕见的特大洪水,在滔滔浪涌中筑起坚而不摧的生命线。 

(二)不怕困难、顽强拼搏

  在抗洪救灾一线,尽管洪魔肆虐,来势汹汹,但军民士气高涨、信心饱满、脚步坚定,这种信心和力量来自哪里?信心来自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情怀,信心来自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向死而生、向险而行的豪情和勇气。

  在抗洪救灾一线,更多的英雄人物涌现出来——时任空降兵某部少将马殿圣,指挥战役性堵涌抢险10余次,肩扛沙包冲锋在前,在数百公里长的荆江与洪湖大堤上坚守了20多个昼夜;湖北嘉鱼洲湾民垸决口中,空军某高炮团指导员高建成,在洪水中奋力救下一个又一个百姓和战友,自己却终因体力不支,被洪流挟卷而去;原广州军区某部战士李向群,在抗洪数日间参加了8次抢险战斗,先后4次晕倒在大堤上,每次被送进医院救醒后,又立即拔掉输液针管上堤战斗,终因劳累过度壮烈牺牲,年仅20岁……

  一个党员一面旗,危急时刻更显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本色。灾情就是命令,各级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干部闻“汛”而动,鲜红的党旗飘扬在最危险的地方。“98抗洪生死牌”上,黄义成、唐仁清、李建强等16位共产党员用生命写下铮铮誓言;坚守一线、身先士卒的长江抗洪抢险总指挥董万瑞;“党员跟我上!”;“洪水不退,我不离堤!”1998年洪水来袭时,时任九江市新港镇江矶村党支部书记陈申桃发誓。那年,他和乡亲们一起奋斗了3个多月,排除大小险情100多处,开挖人字沟400多条;1998年7月,江西鄱阳县磨刀石乡,洪水冲破圩堤,时任北关村党支部书记胡义和带着大家跳入水中,用身躯压住沙袋,筑起一道坚固的防洪墙,像胡义和一样,九八抗洪期间,长江沿线上堤抢险的干部群众高峰时达670多万人……漫堤险情一出现,党员干部连夜筑起拦洪坝,转移群众到安全地方,千万名党员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阻挡洪水的安全大坝,为受灾群众筑起坚固的生命防线。

(三)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在湖北武汉龙王庙公园,一组巨型浮雕屹立其中,其中一幅“生死牌”雕塑,将驻足的观众拉回那个千钧一发的时刻:1998年夏,素有“武汉防汛第一险段”之称的龙王庙险段闸口面临决堤之险,挟风裹雨,浊浪翻滚。

  武汉市江汉区公安分局满春派出所民警黄启雁回忆“当时我们就是在生死一线上,就是在那个闸口上,闸口亡我们也亡。”。以黄启雁为代表的16名党员组成临时党支部,签下 “生死牌”,“誓与大堤共存亡!”,用身体与洪水展开搏斗。随后,长江、汉江干堤及各支流大堤上的抗洪军民纷纷竖立了“生死牌”,签下“军令状”,组建“敢死队”,向洪水宣战。如今,“生死牌”已经不再是一块简单的牌子,它已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象征,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写照!

  狭路相逢勇者胜。某集团军军长柳凤举高喊“跟我上”,纵身跳进滔滔洪水,和广大官兵一起筑起一道坚固人墙,直至险情排除;曾经参加大兴安岭救火的扑火英雄“大胡子师长”吴长富在抢险救灾第一线率先垂范,与士兵舍生忘死、连续作战……烈日炎炎,他们布沙袋、垒土石;风雨之中,他们筑河堤、堵漏洞;波涛汹涌,他们抱着洪水高一尺、堤坝高一丈的必胜信念筑起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抵挡着滚滚洪水;灾害面前,他们分秒必争,接续奋战。这些载入史册的奋不顾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再次诠释了中国人民无坚不摧的必胜信念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成为我们最终战胜洪水的强大精神支撑。

  历史会永远记住1998年9月15日。这一天,汹涌的长江水缓缓退去。洪魔面前,全体抗洪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展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形成了敢于胜利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