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精神】典型案例

  70多年来,一代代的北大荒人,扎根黑土,苦干实干,用热血肥沃了黑土,孕育出了北大荒精神。


(一)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艰苦奋斗精神
  北大荒博物馆,一幅题为《第一道脚印》的版画作品吸引了观者驻足。向荒原进军!北大荒的拓荒史,始于先驱者的第一道脚印。1947年6月,一辆汽车从哈尔滨向珠河县第二区(现尚志市一面坡镇)方向驶去。车上,两名年轻人——共产党员李在人和刘岑被任命为松江省营第一农场正、副场长,奉命开荒建场。临行前,松江省政府主席冯仲云交代:“党中央、毛主席号召在东北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要求在北满办一批粮食工厂,主要是总结经验,培养干部,示范农民,为将来实现农业机械化作准备。”6月13日,李在人将写着农场名字的松木板挂在一座草房前,刘岑开动“火犁”,轰轰隆隆……人迹罕至的千古荒原蹚出“东方第一犁”,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序幕就此拉开。
  垦荒期间,先后有14万转业复员军人、10万大中专院校毕业生、20万内地支边青年和54万城市知识青年奔赴北大荒。1958年4月12日凌晨,密山火车站广场人山人海,到处是黄军装的身影。这一天,时任农垦部部长的王震专程赶到密山,参加铁道兵农垦局在密山火车站广场召开的万人大会。他在现场发出号召:“永不放下枪,好汉建设北大荒!”翌日,数以万计的转业军人背着行李,领着妻儿,徒步走向没有路、没有村落的荒原,大声唱起:“一颗红心交给党,英雄解甲重上战场……”
  当年的北大荒,条件十分艰苦,所到之处荆棘丛生、沼泽连片、野兽出没。“早起三点半,归来星满天,啃着冰冻馍,雪花汤就饭”这首当年流行的歌谣,是北大荒人在此生活的真实写照。“北大荒荒凉到什么程度?60里地当邻居,30里地南北炕。”“播种用马拉播种机,四匹马,拉一个播种机,一人在后面扶着,一人赶马。铲地、培土、收割、打粮,全靠人工。”即使过去了70多年,“冬天,冻伤的手脚像猫咬一样难受。夏天蚊子、瞎蠓子轮番进攻,咬得实在睡不着,大伙儿干脆走出窝棚,唱歌跳舞,累了才回去睡觉。”第一代北大荒建设者对于当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没有房屋,垦荒队员用泥巴和树枝搭马架子;没有水井,就用泡子水过滤做饭;没了粮食,就靠牲口饲料、糠皮、树皮、草根、瓜秧等充饥。
  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物质条件的艰苦,并没有让拓荒者们退缩,他们头顶蓝天、脚踏荒原,人拉肩扛、搭马架、睡地铺、战天斗地、百折不挠,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用青春、热血乃至生命,在地图的空白点上填写了一个又一个国营农场的名字,实现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历史性巨变。


(二)解放思想、敢闯新路的勇于开拓精神
  “中国粮食!中国饭碗!”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调研时,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道。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北大荒发生了沧桑巨变,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成果喜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北大荒每一步都是在开拓创新中前进。“北大荒之所以能够变身北大仓,是因为在开拓进取的创业过程中敢于解放思想、勤于创新探索,这激发着北大荒人不仅向地球开战,也向自身挑战。”黑龙江省委党校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副教授陈晨说。
  “咱承包农场土地,自己干,咋样?”1983年开春的一个晚上,八五八农场职工王木存一家五口人凑在一起合计,老伴反对:“儿子还没娶媳妇呢!赔了咋整?”“儿女们非常支持,当时就定下了!”王木存回忆。那一年承包了2200亩土地,年底一算账,他的家庭农场盈利2.7万元,是整个生产队盈利的3倍,被誉为黑龙江垦区“第一朵报春花”。
  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国营农场应继续进行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办好家庭农场。”像挺进荒原一样,北大荒人开始向改革进军。1984年到1996年,垦区先后兴办了20多万个家庭农场,在探索多种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完成农业改革的第一次飞跃。
  “坚持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大农场统筹小农场’的新型农业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推动形成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经过70多年的发展,北大荒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守聪说。
  新时期,面对党和国家赋予的新使命,北大荒在巩固提升粮食产能的前提下,擘画了更高的发展目标:建设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打造现代农业领域航母。
改革,依然是促发展的利器。“目前,我们完成近3万项行政事项移交,实现了由农垦总局向农垦集团的平稳过渡。”王守聪介绍,2020年,北大荒集团全面完成了集行政体制转型、国企改革和公司制改制、事业单位改革于一体的农垦体制改革,实现涅槃重生。 
  北大荒早已不单单是一个地标,更是一个精神符号,其勇于开拓、敢闯敢试的精神内涵早已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成为中华民族不断开拓进取、勇创佳绩的精神引领。


(三)胸怀全局、富国强民的顾全大局精神
  北大荒精神因国家战略而生,北大荒人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己任,服从服务于国家大局。
  1960年,北大荒遭受前所未有的严重涝灾,各农场的粮食已不能自给。当年,垦区职工的口粮标准降到了每人每月7.25公斤,家属5.5公斤,却向国家交售了1.8亿公斤粮食,完成了3000万公斤大豆的出口任务。
  多年来,为顾全大局,北大荒人未曾犹豫。1991年,穆棱河出现百年未遇的特大洪峰。穆兴东堤、西堤必须牺牲一面,保住另一面!东堤外,有6个乡和一批农场的240万亩良田,事关15万人的安危。西堤外,有八五七农场40万亩丰收在望的良田和2万人口。权衡之下,抗洪总指挥部忍痛下令:八五七农场职工必须迅速撤离大坝,炸坝分洪!
  在北大荒开发建设过程中,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70多年来,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征程中,北大荒重任在肩、不辱使命,已成为国家靠得住、调得动、能应对突发事件的“中华大粮仓”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2003年,非典肆虐,北京粮食告急,北大荒米业48条生产线全线启动,以每天一个专列的速度支援,及时缓解了首都粮食紧张局面。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一条迅速保障灾区粮食供应的指令发往北大荒。48小时后,2460吨、装满41节火车车厢的大米,从生产线发往灾区。2020年疫情期间,北大荒紧急调运大米5000吨,确保北京市大米价格稳定,又先后紧急调运大米、玉米、豆粕驰援湖北。
  今天,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北大荒集团积极融入属地发展,以“双控一服务”建设大基地,组建北大荒农服集团,为地方提供社会化服务1000多万亩,集团肥料统供率94.8%、种子统供率91.8%、粮食统营率20.7%,初步形成了辐射带动周边、垦地融合、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四)不图名利、忘我工作的无私奉献精神
  岁月流逝,记忆永存。在北大荒博物馆,一面长达25米的铜墙上,镌刻了12429个长眠于黑土地的名字。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其中年龄最小的还不到20岁。
伫立墙前,人们不禁追问:是什么力量把这些人凝聚在这块黑土地上?又是什么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北大荒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当了解了这些名字背后的故事,答案不言自明。
  1948年,18岁的梁军在黑龙江北安参加拖拉机手培训班,是班上70多名学员中唯一的女学员。为了学好驾驶技术,她咬牙搬起几十斤重的拖拉机零件,令其他男学员刮目相看。“别看我是女子,再苦再累都不怕,我向党保证,坚决完成学习任务”。就这样,梁军以坚韧的意志力参加到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之中。
  “不管边疆的路程多么遥远,也拦不住我们远征的决心!不管边疆的风云多么寒冷,也吹不冷我们劳动的热情!”1955年,北京青年杨华率领全国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奔赴北大荒。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去?他回答:“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杭州姑娘孙文珍1969年来到八五二农场五分场,作为方圆十里唯一的助产士,不管路有多远,她都第一时间赶去医治,因过度劳累三次流产。身患癌症后,孙文珍在弥留之际从杭州寄回最后一笔党费,唯一的要求是:骨灰送回北大荒。
  曾任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副局长、东北农垦总局局长的王正林,主动放弃城市生活,激情满怀地投身到友谊农场的建设中。他划出一块坟茔地,号召大家为农场的发展奉献终生,死后就埋在这里,并带头写下保证书。王正林奋战在垦荒一线,带领职工两年开荒40万亩。1980年9月26日,王正林积劳成疾,倒在了他为之奋斗多年的黑土地上,刚满60岁。
  战斗功臣汪立国率领战士一头扎进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用被冻坏的手脚、震裂的虎口,换来一根根原木,支撑起整座伊拉哈农场;曾在战斗中冻掉两根手指、多根脚趾,身负5处重伤的特等功臣迟子祥,日夜奋战,靠一座简陋的铁匠炉打造出1200多件农具······
  “第一眼看到了你,爱的热流就涌出心底……啊,北大荒,我的北大荒,我把一切都献给了你……”一首《北大荒人的歌》,唱出北大荒人无私奉献的心声。北大荒的黑土地,浸染着几代拓荒者的热血和汗水,也记录着他们的忠诚与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