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精神】典型案例

  新时期的“丝路精神”,是中国不仅追求自身发展,同时注重与他国共同发展,中国欢迎各国“搭车”,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一)和平合作
  丝路漫漫,驼铃声声,曾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瑞典探险家赫定在其《丝绸之路》一书中写道,这条交通干线,是联结地球上存在过的各民族各大陆最重要的纽带。
  古丝绸之路,和时兴,战时衰。“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和平安宁的环境。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激烈竞争前所未有,气候变化、新冠肺炎疫情等全球性问题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前所未有。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国际合作搭建了恰逢其时的合作平台,为应对当前世界经济难题提供了共同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
  发起“一带一路”疫苗合作伙伴关系倡议、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与多个国家建立“丝路电商”双边合作机制……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平台,中国积极推进一大批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合作项目,建设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一带一路”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2019年3月,在中国、意大利两国领导人见证下,意大利成为首个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的七国集团成员国。意大利前总理普罗迪感慨,丝绸之路“又回来了”。2020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中国医疗专家组携带医疗物资抵达意大利,与当地医务工作者携手抗击疫情,中国丝路基金向意大利捐赠口罩、检测试剂等物资。意大利媒体评价:这是对丝路精神的最好诠释。
  “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自然有着和平合作的底色。通过多年的共建,今天,“一带一路”建设已经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改变了众多发展中国家的面貌。这个关于互联互通的复兴之梦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真心认同,也为人类的前途命运展现了未曾设想过的新可能。
  “‘一带一路’是中国为人类文明贡献的真正的、原创的、开拓的方案。”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库恩说,“它将成为21世纪最伟大的故事之一。”

(二)开放包容
  “一带一路”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
  2021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视频主旨演讲中强调,我们将本着开放包容精神,同愿意参与的各相关方共同努力,把“一带一路”建成“减贫之路”、“增长之路”,为人类走向共同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2021年11月4日,习近平主席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主旨演讲中强调,“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让开放的春风温暖世界!”。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货物领域关税总水平降至7.4%,已大大低于9.8%的入世承诺,服务领域开放了近120个部门,超过加入时的承诺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坚持“拉手”而不是“松手”,坚持“拆墙”而不是“筑墙”:《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公布,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迈出关键一步,全国首张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正式施行,离岛免税政策进一步调整完善;推动双边、多边、区域合作不断走深走实,中国继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之后,又相继提出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因开放而盛,因封闭而衰。这是中国人民在历史中学到的重要经验,也是丝路精神的重要思想指引。开放包容的“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化,国际互联互通水平持续提升,一大批合作项目落地生根:地面上,中欧班列高速穿梭,成为支撑疫后世界复苏的主动脉;太空中,“北斗”卫星时刻环绕,给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人民指引着准确的定位和方向;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共有50个沿线国家、600多家企业参展,累计意向成交707.2亿美元,合作进一步深化;2013年至2021年9月,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10万亿美元;2013年到2020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提高了4.1个百分点……无论是陆地、海上,还是网络、太空,无论是在炎热的南太平洋,还是寒冷的北极,“一带一路”建设已在世界范围获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  
  中国不断推进合作共赢开放体系建设,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如今,中国已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不断扩大开放,激活了中国发展的澎湃春潮,也激活了世界经济的一池春水。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中国在世界上独具一格的长远战略眼光,再次证明中国是开放和多边主义的强有力支柱。

(三)互学互鉴
  涨海声中万国商。帆影点点中,海上丝路传递的不仅有丝绸、瓷器、香料、药材等货物,还有各国的知识、艺术、技术、文明。
  泉州,古称刺桐,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被公认为“东方第一大港”。马可波罗途经泉州时,曾在游记中写道,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2021年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红海之滨,阿拉伯半岛西南角,曾被誉为红海“三大港”之一的塞林港遗址。在中国和沙特阿拉伯两国考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这座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贸易港口的昔日荣光渐渐再现于世。“联合考古成果证实了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间源远流长的文化和经贸交流历史。”联合考古队沙方负责人麦迪·卡尔尼感慨。
  文明的魅力在于多姿多彩,文明前进的动力在于互学互鉴。古往今来,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壮丽诗篇,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
哈萨克斯坦古城阿拉木图,冼星海大道上车来车往。1942年,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辗转来到这里,创作了《民族解放》等著名音乐作品。70多年后,“丝路云端”中文歌曲大赛在哈萨克斯坦举行。以歌会友,以声传情,世代友好的感情在歌声中延续。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旗舰项目——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众多民生项目实实在在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活,为两国民心相通架设起桥梁。学中文,到“一带一路”建设项目上去工作,成为巴基斯坦社会的一股风潮。
  互联互通、互学互鉴,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弘扬丝路精神,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民间交往等各领域广泛开展合作,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博科娃说:“在漫长的岁月里,从西安到威尼斯,经过撒马尔罕和巴格达,丝绸之路讲述了一个个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进步的故事。丝绸之路也提醒着我们,孤立的文化无法兴旺发达,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滋养,越包容越强大。”

(四)互利共赢
  2021年12月3日,鸣笛声中,“复兴号”从中国昆明站、“澜沧号”从老挝万象站同时发车——中老铁路正式通车。昆明到万象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长。在中老铁路通车仪式上,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通伦表示:感谢中国大力支持,老挝终于告别了没有火车的时代,拥有了现代化铁路。
  老挝是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80%国土面积是山地和高原。新建成的中老铁路全长1035公里,北起中国云南昆明,南至老挝首都万象,承载着老挝由“陆锁国”变为“陆联国”的梦想。中老铁路通车后,不仅将极大地带动老挝经济社会发展,也将为中国西南地区经济和澜湄流域国家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希腊首都雅典西南,比雷埃夫斯港,是中欧陆海快线的起点,也是地中海最重要的港口之一。比雷埃夫斯港一度经营状况欠佳,中远海运的投资助力比港快速发展,集装箱吞吐量从2010年世界排名第九十三位,大幅提升到2020年的第二十六位,该项目累计为当地带来直接社会贡献逾14亿欧元。希腊总理米佐塔基斯感慨,希腊从中深刻体会到“朋友”一词的真正含义。
  在巴基斯坦,作为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和先行先试项目的中巴经济走廊为当地带来254亿美元直接投资;在德国杜伊斯堡,中欧班列仅在物流领域就创造了超过6000个就业岗位;在埃塞俄比亚,由中国援助埃塞俄比亚的卫星在轨运行一年多,为该国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提供数据和科技支撑……
  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将使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增长2.8%至9.7%、全球贸易增长1.7%至6.2%、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
  “全球化”概念首倡者之一、英国社科院院士马丁·阿尔布劳表示,“一带一路”显然与经济全球化息息相关,扩大共同利益,密切彼此联系,是中国助推世界经济发展的良好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11月19日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指出: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提高了国内各区域开放水平,拓展了对外开放领域,推动了制度型开放,构建了广泛的朋友圈,探索了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同共建国家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