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一首《春天的故事》传唱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兴办经济特区的伟大创举。

(一)敢闯敢试,“杀出一条血路”
早在1978年7月,时任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来到毗邻香港的广东省宝安县,也就是后来的深圳市考察调研,当时的情景,让习仲勋印象深刻。陪同考察的原南方日报社副总编辑张汉青回忆说“四季常青,没有菜吃。靠着江河湖海,没有鱼吃。那边(香港)建得很繁华,我们呢,很荒凉,冷冷清清……所以习(仲勋)书记看了以后很难受。”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
1979年4月,广东向中央提出举办出口加工区、推进改革开放的建议。福建也提出类似设想。邓小平明确提出,还是叫特区好,中央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同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先行一步”,并试办出口特区。

在改革开放初期,创办经济特区是一件新生事物,首先需要冲破思想禁锢。改革先锋袁庚,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61岁的他被任命为招商局集团常务副董事长。1979年,袁庚执掌的招商局从香港跨海而来,在深圳蛇口,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蛇口工业区”破土动工。一年后,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诞生。“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矗立在深圳蛇口微波山下的这块标语牌,由袁庚在1981年提出。这样一个新观念,伴随着特区建设发展传遍神州大地。
因循守旧没有出路,畏缩不前坐失良机。没有思想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大突破。
1987年,深圳,华为成立。对于当初为何选择深圳,任正非后来解释道,这里出台的文件明晰了民营企业产权,没有这个文件就不会创建华为。这一年,为了鼓励民间科研人员创业,深圳市制定《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拉开中国民营科技企业追赶欧美等跨国企业的大幕。
土地使用权能否拍卖?也是在1987年,我国首次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会在深圳会堂举行。历时17分钟,深圳市房地产公司以525万元的最高价击败另外33家竞逐者,从市政府手中购得一块8588平方米商品住宅土地50年的使用权。《经济日报》在拍卖会前夕报道,“这次拍卖活动,将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这样说。
40多年间,深圳从蛇口工业区的改革探索起步,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地区生产总值仅次于北京、上海,与曾经差距无比巨大的香港相当;珠海曾经也是一个落后的边陲小镇,设立为经济特区之后,屡开全国风气之先,开创“科技重奖”先河,开办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创建全国第一个跨境工业区,如今已成为颇具规模的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汕头经济特区一开始被称为“巴掌特区”,刚成立的时候,只有市区东部龙湖村西北侧的1.6平方公里,如今随着350万平方米的龙湖中央商务区建设,宜居宜业宜创新的现代化特区已具规模;厦门坚持“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海南不辱使命,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海南现象”……一个个特区以各自优势展现出其特有魅力和风采,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
(二)敢为人先,“第一个吃螃蟹”
在深圳蛇口改革开放博物馆,观众最喜欢干的一件事就是在博物馆里找“中国第一”。
从首次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工资制度,到敲响新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从创建证券交易所,到成立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特区敢为人先,一步步建立起了全新的劳动用工制、干部聘用制、薪酬分配制、工程招标制、企业股份制……首次、第一、全新、先行先试,这些在特区已是司空见惯。
不敢闯不敢试,便不会有突飞猛进。特区之所以“特”,就体现在敢为人先,尝试前人所未尝试过的。1984年3月15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一条消息: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第一高楼——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主体工程建设速度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新纪录。在施工过程中,中建三局在深圳吃“第一只螃蟹”,用4个月的时间攻关当时最先进的滑模工艺,由此将效率整整提高了一倍,大厦仅37个月就竣工。
4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特区探路者、先行者、建设者,以特区精神为动力砥砺奋进、迎难而上、接续奋斗,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开拓新路。
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是建设好经济特区的宝贵经验。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深圳建设5G、人工智能、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载体,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深圳的第一支柱产业和主要经济增长点。
在一些备受社会关注的领域,“创新之城”深圳也再次展现出特区人勇立潮头、先行示范的干劲。《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重拳规范大数据“杀熟”等乱象,强化个人数据保护;《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允许个人可以申请破产……
与深圳隔海相望的珠海,地处大江大海交汇之地,40年间同样沧海桑田,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良好人居环境,成为吸引人才特别是科技创新领域人才扎根的一大优势。
如今,华为已成为中国科技力量的代名词;腾讯成长为中国互联网企业的佼佼者;比亚迪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导者;大疆成为航拍无人机的先锋;厦门形成平板显示、软件信息、航运物流等8条规模超过千亿元的产业链;海南生态软件园的中电(海南)联合创新研究院牵头数十家骨干企业和机构,打造“PK生态村”,力争孵化千款产品,打造万人产业。
从经济特区到自贸试验区,从先行示范区到海南自贸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特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敢为人先的特区本色熠熠闪耀。
- 埋头苦干,谱写“春天的故事”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奇迹”“速度”“神话”“辉煌”,是每一位建设者铆足干劲,一点一滴奋力苦干的结果。
埋头苦干,须心怀“国之大者”。40多年来,经济特区发展不辱使命。深圳、珠海、汕头地区生产总值占广东省比重从6.4%提至30.7%;厦门2019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跨越2万美元;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经济特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正加速推进自贸港建设……发展的奇迹,离不开一代代特区建设者的埋头苦干。
1982年,麦伯良大学毕业来到深圳,成为一名集装箱工程师。半年后一天,公司最昂贵的一台德国进口二手机床出现故障,能够维修机器的德国人在休假,有人提议让自动化专业的麦伯良试试。如今已是中集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麦伯良回忆道,“我哪懂这个,但还是凭着不服输的心气去试。”没有图纸,就把机床零件一个个拆下来以摸清楚机器原理。经过三天三夜尝试,最终修好了机床。
1988年,26岁的陈华瑞从福建农村老家只身来到深圳,成为一家小型塑胶厂的流水线工人,“除了清扫厕所的事情没有干过,其他的事都做过”。凭借着吃苦耐劳和聪明好学,他一路晋升为工厂总管,短短3年将20多人的小公司发展到600多人。后来他又抓住机遇,创办了深圳畅鸿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招商局与深圳》书中记载了蛇口建设者们埋头苦干的情形:“白天,他们栉风沐雨,胼手胝足,在荒滩野岭上勘查每道沟沟坎坎;晚上,全然不顾蚊虫叮咬,灯光昏暗,天气闷热,扑在一张破桌前精心绘图设计。”。
位于珠海的格力电器,成立之初是一家仅拥有一条简陋的、年产量不过两万台窗式空调生产线的无名小厂,靠着自筹10万元资金艰难起步,历经几十年坚持与实干,如今已发展成为家电行业翘楚,产品远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超4亿用户提供产品及服务……在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看来,是对特区基因的坚持和执着让他们走到了今天。
发展才是硬道理。“特区不是拍拍胸口就能建成的”,深圳特区的创建者之一,曾任深圳市委副书记、珠海市委书记的方苞回忆道,面对特区建设、城乡经济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一些质疑声音,绝大多数深圳干部没有将时间花在驳斥上,而是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力求把工作做得更好,用结果去回答。
东方风来,春意盎然。如今,不管是在深圳,还是在珠海、汕头、厦门,改革发展的步伐都在加快推进,续写着永载史册的中国速度、中国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