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的三代建设者伏冰卧雪、艰苦创业,在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缺衣少食的艰苦生存环境中,用青春与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一)牢记使命,接续奋斗
20世纪60年代初,为改变“风沙紧逼北京城”的严峻形势,国家下决心建一座大型国有林场,恢复植被,阻断风沙。在荒凉了近半个世纪的塞罕坝植树造林谈何容易?最低气温零下43.3℃,年平均温度零下1.3℃,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经验几乎为零……

尽管条件艰苦,却未挡住一批年轻人勇于担当的步伐。1962年,来自全国18个省区市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奔赴塞罕坝,与当地林场242名干部职工一起,组成一支平均年龄不足24岁的创业队伍,开始了战天斗地的拓荒之路。
这支队伍里,有刚刚20岁出头的赵振宇,有40岁的承德地区农业局局长王尚海,有林业部工程师张启恩带着已在北京生活的妻子和3个孩子,有35岁的承德地区林业局局长刘文仕。当时出发前,刘文仕问母亲戴广英:“我想把家搬到坝上,那里很苦,您能去吗?”母亲则回答说:“我是党员,不怕吃苦。”
两年后,这支队伍里加入了还在读高三的陈彦娴。1964年夏天,怀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在承德二中读书的陈彦娴和同宿舍的五个姐妹给刘文仕写了一封“求职信”。收到回信后,在高考的前几天,六位姑娘背起铺盖卷,坐上了大卡车奔赴林场。“那时,我们喝的是雪水、雨水、沟塘子里的水,吃的是黑莜面窝头、土豆和咸菜。”陈彦娴如今已是满头银发,忆起当年的艰苦磨难却未有一丝后悔,“每每看到自己亲手栽下的树苗长成大树,幸福感就难以言说。”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年轻建设者们,不断进行绿色接力。防火瞭望员刘军和王娟就是这样一对夫妻,住在林场深处的“望海楼”,他们白天每15分钟要通报一次林区火情,重点时期夜间每1小时通报一次,常年与寂寞为伍,这样的日子一待就是23年。“选择林业,就是选择奉献。”1973年到坝上的第二代创业者邓宝珠说,两个儿子如今都在林场,从事林场护林员和施工员工作。“我们将紧握前辈们的接力棒继续奋力前行。”1984年,19岁的刘海莹舍弃了老家秦皇岛的工作机会,来到塞罕坝做了一名基层林场技术员,成了第二代塞罕坝人。2005年,“80后”河北定州小伙于士涛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义无反顾地选择到塞罕坝工作。如今,年轻的“80后”“90后”林场职工逐步成长起来,成为林场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
响应党的号召,听从党的召唤,完成党的任务,对于塞罕坝的建设者们来说,“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就是他们的崇高理想,种树就是他们坚如磐石的使命。
(二)艰苦创业,无私无畏
“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边。劲风扬飞沙,严霜镶被边。雨雪来查铺,鸟兽绕我眠。老天虽无情,也怕铁打汉。满山栽上树,看你变不变”。这首由塞罕坝建设者吟就的打油诗,形象描述了塞罕坝初创时的艰苦生活,反映了他们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表达了他们对塞罕坝未来的美好憧憬。

建场初期,“一年一场风,年始到年终。”气候恶劣、沙化严重、缺食少房、偏远闭塞,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3.3摄氏度,年均积雪时间长达7个月。第一批建设者住马棚、搭窝棚、挖地窨,一个窝铺住进20人,没有门板,就用草苫子代替,夜里睡觉都戴着皮帽子;早上起来,屋内到处是冰霜,褥子冻结在炕上;吃着全麸黑莜面,就着咸菜,喝着雪水;冬天外面刮风下雪、屋里一层冰,有时积雪三尺厚,推不开门,只能从后窗跳出去。赵振宇作为一名施工员,每天都要在山上巡查,走几十公里的路,有时晚上回来,棉衣冻成了冰甲,棉鞋冻成了冰鞋,走起路来哗哗响,回忆说“晚上是最难熬的,被窝成了‘冰窝’,怎么睡?有人就把砖头和石头扔到火堆里,烧一阵子,再搬进被窝。”
创业艰辛,第一年造林千亩,成活率不到5%;第二年再造1240亩,成活率不到8%。两次造林失败,一度让这支年轻的队伍情绪低沉。怀揣着“不绿塞罕终不还”的决心,大家顶风冒雪、夜以继日,反复试验改进机械,一块地一块地调查,一棵苗一棵苗分析。1964年,时任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带领职工在距离林场办公区不远的马蹄坑开展了一场“马蹄坑大会战”。连续多日吃住在山上,艰苦付出终换来回报:这次“会战”共栽植落叶松516亩,成活率达90%以上。王尚海激动地跪在山坡上,泪流满面。王尚海1989年去世后,家人遵从遗愿,把他的骨灰撒在塞罕坝,伴他长眠的落叶松林如今叫“尚海纪念林”,成为百万亩林海的起源地。
在塞罕坝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不是能耐,能够还祖宗账、留子孙粮才是本事!2017年以来,新一代塞罕坝人将土壤贫瘠、岩石裸露、蒸发快速的石质阳坡作为攻坚造林重点,向山高坡陡的“硬骨头”宣战。这些地方土壤只有几厘米厚,相当于“在青石板上种树”。坡陡、石硬、路不通,机械无法作业,就用骡子驮或人背。靠着塞罕坝人的拼劲和韧劲,在石质山坡上攻坚造林10.1万亩,造林成活率达到98%,
塞罕坝人艰苦奋斗,在140万亩的总经营面积上,成功营造了112万亩人工林,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初期的11.4%提高到80%,林木总蓄积量达到1012万立方米,塞罕坝人在茫茫荒原上成功筑起了全国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的人工林,谱写了不朽的绿色篇章。
(三)绿色发展 赓续前行
一代代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从筚路蓝缕、伏冰卧雪的创业,到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传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功营造起百万亩人工林海,创造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典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塞罕坝的创业路,是播种绿色之路、捍卫绿色之路,更是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塞罕坝百万亩林海筑起了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每年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淡水2.84亿立方米,防止土壤流失量为每年513.55万吨;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86.03万吨,释放氧气59.84万吨。
塞罕坝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物种资源,使其成为珍贵、天然的动植物物种基因库,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61种、鱼类32种、昆虫660种、大型真菌179种、植物625种。
塞罕坝不仅成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范例”,林场建设者还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地球卫士奖”。
在植树造林的巨大成就之下,如何实现林场的良性经营,塞罕坝人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以前,塞罕坝人只有朴素简单的生态意识,认为种好树、管好树,为国家提供更多木材,就完成任务了。”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陈智卿说,1996年,林场大部分林木进入经济成熟期或主伐期,木材生产成为林场支柱产业,到2000年,一度占总收入的90%以上。“近年来,塞罕坝人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行改革和发展,实现了造林保护与生态利用的有机结合。”根据规划,到2030年,林场有林地面积达到12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6%,森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健康、优质、高效,生态服务功能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