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精神】典型案例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长河中,苏区历史是这长河中涡流险滩最多因而时显惊涛骇浪的那一段。谱写这段历史的苏区精神也因之惊天地、泣鬼神。


⦁ 坚定信念,中国革命必然胜利
  毛泽东在开辟中央苏区时讲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对理想信念的形象表述。那时,国内革命形势处于低潮,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上井冈山后整整一年,还没建立起巩固根据地,部队中产生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迷茫和质疑,毛泽东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展示了自己环视世界形势和中国政局而对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的深刻认识。革命形势的发展正如他指出的,经过一次次的反“围剿”,中央苏区建立起来,其他苏区在发展壮大。这以后,中央苏区和其他苏区的发展出现了曲折、甚至严重挫折,但是,广大红军将士和苏区革命人民,抱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相信中国革命必然胜利,因而在革命的征途上无论有多么巨大的牺牲,都前仆后继、义无反顾,即使在战争暂时失利,面对敌人高官厚禄的诱惑,陷入敌人囹圄的共产党人也铿锵有力地回答:“我们军事上是暂时失败,政治上是不会失败的。我们一定会胜利,共产主义一定要在中国实现的。”“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正是有了共产党人和根据地军民坚如磐石的信念信心,中国革命才最终迎来胜利曙光。


⦁ 求真务实,反对“本本主义”
  上个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党内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将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倾向十分盛行。在红军中,集中表现为对“本本”和上级机关的迷信。为了同这种倾向作斗争,毛泽东深入苏区农村作了大量调查研究,为制定正确政策提供依据。《反对本本主义》尖锐地批评“本本主义”是“保守的思想路线”,“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在他的倡导下,各级党政干部十分注重调查研究,求真务实,不断开创新局面。对于军事斗争,毛泽东更是强调深入调查研究,哪里的敌人力量薄弱就向哪里进军,不断进行大穿插、大迂回,因而在以弱对强的不利形势下取得反“围剿”的胜利。中央苏区的开辟和发展,是反对“本本主义”,深入实际调查,坚持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硕果。


⦁ 一心为民,“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
  苏区时期,我们党正是凭借着忠实践行一心为民的宗旨意识,和广大人民群众建立了血肉联系,由此形成了一道什么力量也无法打破的“真正的铜墙铁壁”。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泽东,号召党员干部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要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要求对群众的各种问题都应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使广大群众认识到我们和他们是呼吸相通的。他说,每个共产党员要像和尚叨念“阿弥陀佛”一样,时刻叨念“争取群众”。为了解决瑞金沙洲坝村民的饮水困难,毛泽东带领政府工作人员和红军战士开挖“红井”;朱德帮助农民插秧收稻;周恩来、张闻天等帮助红军家属挑水砍柴……这些共产党一心为民的故事,至今还被广为传颂。苏区群众发自内心地感叹道:“共产党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


⦁ 清正廉洁,反对腐败
  为巩固新生的红色政权,保证中央苏区建设和革命战争的进行,党和苏维埃中央政府严格要求苏区干部养成清廉从政的工作作风,实行了一系列坚决有力、行之有效的反腐倡廉措施,创建了“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党和苏维埃政府注重干部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坚持用制度和法纪反腐惩贪,建立了惩防并举,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党风廉政建设机制。在惩处腐败分子方面,中央苏区制定了《政府工作人员惩办条例》和《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在制度建设方面,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财政条例》等法规。在监督方面,一是在中央设立中央党务委员会,各级苏维埃政府设立工农检察委员会,同时组织突击队、轻骑队,监督苏维埃政府法令、批示的执行;二是重视新闻舆论监督,在《红色中华》等报纸杂志开辟“红板”等专栏;三是发动群众监督,通过建立控告局、开展群众评议等方法,发动群众广泛参与检举运动。在1932年4月至1934年3月两年间,苏维埃中央政府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处决了8名腐败分子。在红军离开中央苏区转移前,苏维埃中央审计委员会发表的审计报告说:“我们可以夸耀:只有苏维埃是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


⦁ 艰苦奋斗,不怕困难
  苏区时期,由于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中央苏区物资严重匮乏,广大军民的生活异常艰难,每人每天只发不到1角钱的菜金和大半斤粮食。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时,面对战争日益激烈、根据地范围日趋缩小、苏区财政经济状况严重恶化的严峻形势,苏维埃中央政府通过《红色中华》报发出“为四个月节省八十万元而斗争”的号召,并提出了开展节省运动的具体办法。中央党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率先响应,每天只吃两餐饭,节约一餐口粮支援前线。节约每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成为苏区军民的自觉行动。兴国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闹革命,夜走山路打灯笼”,不仅是苏区干部艰苦奋斗、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真实写照,更表达了苏区人民对苏区干部好作风发自肺腑的赞颂之情。这一时期,从中央政府主席到乡苏维埃工作人员的所有干部,一律没有薪饷。毛泽东到宁都县铲田区调研,在区政府住宿一晚,坚持交上食宿费“大洋一元八角”。在节省运动中,中国共产党和苏区政府不断推进反对贪污浪费和消极怠工的斗争,赢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同。苏区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创建起苏区的经济、财政、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人民群众的生活获得初步保障。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以自己艰苦奋斗的经历,以几十万英勇党员和几万英勇干部的流血精神,在全民族几万万人中间起了伟大的教育作用。”


⦁ 争创一流,创造“第一等的工作”
  那首脍炙人口“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山歌,是对干部优良作风的形象概括。苏区时期,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的带领下,广大苏区干部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发扬锐意进取、勇于开拓、争创第一的革命精神,涌现出了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优异成绩的模范县、乡,培养和造就出大批模范干部和优秀党员。赣东北省委、兴国县委及长冈乡、才溪乡苏维埃政府,都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受到毛泽东和苏维埃中央政府的表彰。苏区军民发扬争创一流的精神,以蓬勃的革命热情、昂扬的革命斗志,踊跃支前扩红、发展生产,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创造了苏区党的建设、行政工作、社会工作、群众工作等各个方面的“第一等工作”。


⦁ 无私奉献,不怕牺牲
  “一切为了苏维埃”,在苏区血与火的峥嵘岁月里,广大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无私奉献、不怕牺牲、一往无前、勇于捐躯,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仅赣南,13个苏区县总人口约240万,青壮年有50万,先后参加红军的有33万余人,支前的有60多万。在牺牲的20余万人中,有名有姓的烈士为10.8万余人,占全国革命烈士总数的1/16。兴国、瑞金、于都、宁都等县的烈士都在1.6万人以上。原属湘鄂赣苏区的湖北阳新一县,就有10万人在土地革命时期献出生命。苏区干部没有薪饷,“自带干粮去办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苏区群众义无反顾、倾其所有支援革命、支前参战,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正是这种无私奉献精神,使党和红军能够在极端艰难时期发展、壮大,最终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