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10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将红旗插上井冈山,开始了创建和发展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英勇斗争。

(一)坚定执着追理想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重要内容。

大革命失败后,革命者在黑暗中苦苦求索。有人迷茫,有人动摇,有人逃离,有人甚至选择了背叛。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犹如一点灯光骤明于漆黑夜幕一隅,指引中国革命前行的方向,坚定的共产党人毅然决绝、高擎火炬前行,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坚定不移团结战斗在井冈山的红旗下。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展廊上,一份90多年前的入党宣誓书引人注目:“牺牲个人,言首泌蜜(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伏(服)从党其(纪),永不叛党。”1931年,井冈山老区贫苦农民贺页朵在榨油坊昏暗的油灯下写下誓词,虽有不少别字,却真实反映了一位农民党员的忠诚与信仰。一份誓词,代代坚守。贺页朵的两个孙子先后参军,其中一人在战场上牺牲,牺牲前,他写下家书:“现在我就要临近战斗,在战斗中我一定要英勇杀敌……生为祖国人民而战斗,死为祖国人民而献身。”
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的瞻仰大厅,有一处纪念墙让人难以忘怀。黑底金字的纪念墙庄严肃穆,上面镌刻着15744位烈士的名字:张子清、王尔琢、陈毅安……
当时实际牺牲的人数,数倍于此。据统计,从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在两年零4个月的井冈山斗争中,近4.8万人牺牲,平均每天近60人献出生命。明明知道这是一条充满危险的道路,他们却毅然决然,义无反顾。
革命战争年代,正是因为有着信仰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才无惧“敌军围困万千重”,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用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壮举,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有坚韧不拔的理想信念。
(二)实事求是闯新路
在井冈山茅坪村,有一栋土砖结构的两层小楼,楼上有一个八角形天窗,当地群众称之为八角楼,就是在这里,当年,毛泽东同志借着一根灯芯的微弱光芒,苦苦思索着中国革命的道路。
1928年5月,在八角楼旁的谢公祠,大家坐在从老乡家借来的门板上,召开了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分析形势,回答疑问。同年10月,在茅坪步云山召开的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毛泽东同志起草的决议案,《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是决议案的第一部分,当时的名称是《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从理论上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11月,毛泽东同志写了《井冈山的斗争》。
1930年1月,基于井冈山斗争的伟大实践,毛泽东同志在福建上杭古田赖坊村写下了6000余字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封党内通信,批判了夸大革命主观力量的盲动主义和“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悲观思想,对“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作出了伟大判断:“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时期发表的三篇重要文章,通过这三篇文章,毛泽东同志深入浅出地揭示出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对红军和红色政权的前途与命运作出了有力论证,一扫质疑革命前途的重重阴霾,化解了悲观和迷茫的消极情绪,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道路自信,标志着关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基本形成
今天重读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时期的著作,仍可以感受真理的光辉穿越时空:创造性地提出“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思想,提出了“思想建党”“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建党建军思想,提出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红军的“三大任务”以及红军作战的“十六字诀”……毛泽东同志立足于中国革命现实,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在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成功探索,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崭新的革命道路。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斗争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我们的事业发展才会有活力、有动力,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三)艰苦奋斗攻难关

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现在全军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还缺少布。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
“好在苦惯了”,平淡的语气背后,是当时红军艰苦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奋斗精神的生动写照。为了打败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反复进攻和经济封锁,红军“从军长到伙夫,除粮食外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为解决食盐紧缺的困难,广大军民把老房子的墙根土挖出来熬硝盐,但是战士们很乐观,还编了顺口溜:“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军民白手起家,创办起红军被服厂、造币厂、印刷厂、军械所……
井冈山上故事多。在井冈山,走进每一个山村,问起每一位老人,都能讲上几段红军故事。其中,“朱德的扁担”的故事,家喻户晓。
那时的井冈山,“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到万担”。战士们守着天险,却没有口粮。怎么办?挑!军民齐上阵,每天往返100多里地,肩挑背驮把30万斤粮食运上山。战士们考虑到朱德同志已经42岁,白天挑粮,夜里还要处理公务,便偷偷将他的扁担藏了起来。朱德同志找不到扁担,着急地见人就问。后来身边人员从老乡那里买了一根毛竹,削了两根扁担,特意在朱德同志用的扁担上面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8个大字,接着下山挑粮。
在那缺粮少盐的艰难日子里,还有一个“舍命献盐”的故事。红4军第11师师长张子清在一次战斗中脚踝受重伤,1928年底转到小井红军医院治疗,他舍不得用每天发给他的一小包食盐清洗伤口,只用茶水冲洗,而把那一包包盐包好留起来。后来医院缺盐,只能用白开水和石灰水,不少人伤口发炎,张子清听说后,便把自己积攒的所有食盐都拿出来,吩咐护士把全院伤员的伤口都洗一遍,剩下的留给重伤员用。张子清也属于重伤员,但医护人员给他洗伤口时,他硬是不肯,坚持先给其他伤员洗。由于消炎不及时,他的伤口反复感染,最后不得不截去一条腿。1930年5月,张子清不幸在永新病逝,年仅28岁。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也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党领导人民不畏强敌、不畏艰难,取得了多次反“进剿”、反“会剿”的胜利。
(四)依靠群众求胜利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中,陈列着一只棕色的陶罐,里面发黑的结晶体是食盐,这其中有一段令人感动的往事。井冈山斗争时期,物资匮乏,尤其食盐和药品更是紧缺。红军把缴获的食盐分给了村民,村民李尚发分到食盐后舍不得吃保存下来,以备红军不时之需。1959年,老人将这罐珍藏了31年的食盐捐给了博物馆。
而在“井冈名言录”的一块展板上,则记录着朱德同志当年在井冈山说过的一句话——“我们要与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一罐盐、一句话,正是当年红军与群众同甘共苦的生动写照,它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并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发展的重要法宝,让红色政权在白色恐怖的缝隙中生存下来,让人民军队在浴血奋战中不断发展壮大。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展台上展示的当时红军“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引人注目: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何为“上门板”?当时开会,经常要去老乡家借门板,为了防止归还时还错,于是规定归还时必须帮老乡把门板安装好——如果还错了,门板是安装不上去的。
博物馆中有组雕塑,反映的是当年井冈山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的一场战斗——龙源口大捷。在七溪岭,红军与敌人打成胶着状态,当地党组织一声召唤,宁冈、永新两县2000名农友走上战场,冒着炮火帮助红军运送子弹、转移伤员,生动演绎了“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人民战争威力。
1928年8月,在黄洋界保卫战中,广大群众帮助红军削竹钉、备干粮、运弹药、筑堡垒,战斗期间配合红军扔石块、放鞭炮、呐喊、摇红旗等,红军以不足300人的兵力打退近6000名敌人的进攻,创下以少胜多的奇迹。力量对比如此悬殊,红军为什么能够赢得这场战斗?答案就在于党和红军与人民群众筑成了一道不可战胜的铜墙铁壁。
在井冈山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深深扎根人民群众之中,“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为中国革命提供强大群众斗争力量。“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体现了红军军民一致、秋毫无犯的新型军民关系。经济政策上,打土豪分田地,在湘赣边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制定出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大力造福群众。扩大武装、支援前线,发展生产、保障军需民食,井冈山的群众成为红军最有力的依靠。
正是紧紧团结群众、依靠群众,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得以创建和发展,形成了鱼水相依、血肉相连的党群关系、军民关系。正是有了群众这“真正的铜墙铁壁”,党领导红军才多次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井冈山的星星之火才得以燎原。